常言道:“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那些可以证明自己现存观点的事”,就像《哪吒》中道破人生真相的申公豹所言:“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。”依己拙见,这座“大山”不仅横亘于他人眼中,还扎根于自我认知的土壤,我们应破除内心成见,不拘泥于那个“我们希望看到的世界”,从而窥见更广阔的天地。
所谓“成见”,是指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,是长期存在的。大多时候,我们判断事物好坏都倾向于依据内心的“成见”,所以最终得出的结论也会带有“成见”,它如同大山一般,压迫感强烈,难以搬动。
至于为什么我们应当破除内心成见,不拘泥于那个“我们希望看到的世界”,究其根本,被成见包围的世界是狭隘的,是一座认知孤岛,而突破认知牢笼有助于我们释放潜能,拓展维度。敦煌研究院通过“数字供养人”计划,用游戏互动形式颠覆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,过去被贴上“古老晦涩”标签的敦煌艺术,借助数字技术焕发新活力。它打破了认知定式,从而激活了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。由此足见,破除成见有利于我们不断创新改善,激发潜能,开创新的道路。
再者,私以为,成见更多的是自我认知的投射,突破成见本质上也是在克服思维惰性。我们之所以会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有偏见,实际上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愿意多视角、多方面的去看待他们。正如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中阿蒂克斯所言:“你永远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,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。”也正是因为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的共情他人,从而导致我们选择用自己已有的观点对所有事情一概而论,草草收场,但实际上事实根本不是如此。倘若我们可以破除成见,不仅可以更全面的理解他人,还有利于克服认知惰性,看到“我们希望看到的”以外的世界。
当然,虽然成见大多时候不益于个体或事物发展,但或许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些便利。例如医生在接诊时通过观察典型症状,从而可以快速初筛,提高诊疗效率,但它毕竟只存在有限积极性,更多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克服认知惰性,突破创新。近揆当下,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,想要破除成见,需要我们不断自我觉察与反思,要培养对于认知偏见的敏感度,同时要主动接触多元信息源,多去关注与自己观点相左的内容,从而对自己的认知有系统性的改变。
苏格拉底曾言:“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”,我们唯有不断突破心中的山岳,才能窥见天明,向阳而生。